《飲食大觀園》孔府宴 包山包海吃澎湃





【聯合報╱記者陳靜宜/專題報導】

後天是教師節,也是至聖先師孔子的誕辰紀念日。孔子的年代距今雖兩千多年,
然而,孔子主張的儒家思想依然是當代顯學,連孔子之後代代傳承下來的家宴,
也還在兩岸餐飲界屹立不搖,甚至有了新的詮釋。

今日顧問,孔子第77代孫,孔德班。
記者陳靜宜/攝影
如果說廚師拜的祖師爺是伊尹,那美食家
要拜的人大概就是孔子了。孔子對吃有
自己的一套見解,且符合現今的飲食觀念,可說是中國第一位美食家。

孔家宴 媲美御膳房

不過,我們現在熟知的孔府宴,並非指孔子生前吃的菜,而是孔子後代們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,留存下來的家宴。孔府宴在唐宋時期初具規模,到了清代因為與朝廷關係密切,甚至媲美御膳房,發展到極致。

孔府宴分為三等級:第一等接待皇帝和欽差大臣,具有清朝國宴規格,可上196道菜,光餐具就要用上404件,豪華程度跟滿漢全席不相上下,不過已不可見。第二等是婚宴、壽宴,以「魚翅四大件」、「海參三大件」為代表,約三、四十道菜。第三等是宴請親友的便宴,形式不拘,數量也可隨賓主自行決定,大約也有十多道菜。

孔家菜 取名文謅謅

在山東曲阜,至今幾乎大型餐館裡都能吃得到「孔府宴」,其中「闕里賓舍」因為有過去孔府家廚領軍,因此最具盛名。孔府便宴價格一桌約在800~1,000元人民幣(約台幣3,500~4,500元)間,不過「上不封頂」,想吃多奢華都無上限。曲阜雖不靠海,不過配合現今的飲食潮流,也把鮑魚加入孔府宴的菜單裡。

「孔府宴」很講究,身分有別,座位有別、出菜順序有別;食材使用包山包海,從魚翅到豆芽菜都能上桌。

還有一個特色,就是菜名文謅謅。例如:孔家第75代孔祥珂愛吃雞,有一天,夏日炎熱,靈機一動,就要廚房做個西瓜雞來吃。做出來後,總要取個菜名,大家想來想去也不過就是西瓜雞,但孔祥珂很自得其樂地取名為「一卵孵雙鳳」,在孔府經典名菜中,像這樣的菜色不少。

孔子的美食觀

孔子的飲食思想豐富,闡述精闢且見解獨到。大部分記載在「論語‧鄉黨篇」,放在現代社會來看,依然受用。以下試列舉三則:

「食不厭精,不厭細。」

意指要不斷提升烹調的品質與用餐水準。

「失飪,不食。不時,不食。」

煮不好的,不吃,不對時節的,不吃。煮不好的,不外乎煮過頭的、燒焦的,吃了對身體不好,不熟的、少了烹煮殺菌過程,也有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。不是當季的,或用餐時間不固定,也會影響健康。

「割不正,不食。不得其醬,不食。」

這句話頗有爭議,有人認為孔子實在太龜毛了,肉切得不工整就不吃,這不是找碴嗎?客觀的說法,應該是過去的刀具沒有現在先進,因此孔子強調食材最好切得大小一致,以免放同一鍋裡,受熱不均勻,大塊的還沒熟、小塊的熟過頭就不好了。不得其醬,不食。就是菜肴要用對調味料,即濃淡合宜,要對味。

孔府宴特色菜餚

 

一卵孵雙鳳:這是經典的「西瓜雞」,去掉西瓜的白綠外皮,留下如排球大小的西瓜,並且挖空果肉,填入雙雞燉湯。夏日食用,確實有清甜效果。不過湯汁甜鹹參半,略紅汁液如同血水,實在難以領教孔祥珂的美食觀。
記者陳靜宜/攝影

帶子上朝:這是孔府宴裡的名菜。由來是慈禧六十大壽時,孔家上朝廷為太后祝壽,回家後,孔府因而接風設宴所做的一道菜。不過它不被歸類在肉類,而是甜品,事實上,它也真的很甜,像甜蓮子湯裡放了五花肉。
記者陳靜宜/攝影

玉帶魚捲:這是相對較清淡的一道菜,色彩也很鮮明,用魚片內裹肉末而成。
記者陳靜宜/攝影

陽關三疊:這是一道宴別菜,孔家第69代孔繼汾因故遭發配邊疆,家廚藉此菜表達離別之情。一層雞肉泥、一層蔬菜、一層火腿,層層鋪排。
記者陳靜宜/攝影

燒八寶魚丸:孔府宴有很多菜講究做工,看似普通魚丸,其實是把鯰魚肉泥填入海參、火腿、蛋黃、豬肉泥等八樣佐料捏成魚丸,十分費工。
記者陳靜宜/攝影

詩禮銀杏:孔府故居內有一個「詩禮堂」,院內有兩顆銀杏樹。孔府家廚就把這銀杏以糖與蜂蜜煨至透徹,這道甜菜入口有蜜的甜膩又有銀杏的苦味,味道很矛盾。
記者陳靜宜/攝影

油潑豆莛:豆莛是我們說的豆芽菜,掐頭去尾的也稱「銀芽」,這下廉價的豆芽菜就翻身成貴族。作法不是用油炒,而是用油潑,把豆芽潑熟,而且不帶豆芽腥味。
記者陳靜宜/攝影

簑衣黃瓜:雖是簡單涼拌黃瓜,不過也強調刀工,層層疊疊、刀刀不斷,用筷一夾,黃瓜就成了件鏤空的簑衣,令人稱奇。
記者陳靜宜/攝影

孔府豆腐:豆腐放在鐵籠上,底下以穀糠燻烤到棕黃色,吃起來帶有薰香與豆腐香,是很下飯的一道菜。
記者陳靜宜/攝影

【2008/09/26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



《飲食大觀園》2008台版創意孔夫子宴



【聯合報╱記者陳靜宜/專題報導】



台灣過去陸續有飯店或餐廳推出孔府宴。今年, 開平餐飲學校的師生花了數月時間,在教師節前推出台版孔夫子宴──敬學套餐,從孔子的教育理念出發,再以現代烹調手法,詮釋老師對教育的態度,為孔府宴注入現代化精神。

茶枝燒肉(才德兼備):這道菜運用茶香片與五花豬肉一起蒸滷,除了能吃到五花肉的豐厚飽滿,也感受茶香回韻。肉象徵人豐厚的才智、能幹,茶有圓融功用,兩者互相搭配協調才行,期勉學子要有才有德性,兩者兼具為佳。呼應孔子「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,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」
圖/開平提供

四季時蔬(因材施教):子曰:「十五而志學。」此料理中的玉米、蒜、韭菜、芋頭、地瓜、蓮藕等不同食材,以不同時間烹調,使食材互相搭配融合,期勉學生發揮專長、互助合作。也比喻老師因材施教,不同特質的學生要用不同的方式教導。
圖/開平提供

蔥燴麵/聰慧面(後生可畏):由蝦仁、雜糧麵線與蘆筍組合而成。蔥代表聰明,燴代表智慧,麵則諧音「面」,取面面俱到之意。期勉學生學習到知識,得以自我轉化活用,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,呼應孔子說的「後生可畏」。
圖/開平提供


【2008/09/26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lisa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