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春天 吃潤餅
 
【 聯合報/記者吳雨潔/專題報導】 2007.04.03 05:03 am 

泉州亞佛潤餅店,製作餅皮講究的是輕、薄、透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黃飛霖/提供 

「春日春盤細生菜」─杜甫

當包捲起來的潤餅攤開來,會發現各地不同的飲食記憶,有深藏的鄉土情懷與
文化意涵,這是閩南家族團聚時的美食,也是離鄉遊子最深層的思念。


■ 潤餅,閩南人的記憶食物

潤餅,即薄餅,也稱春餅、春捲。

起源自春秋時代介之推的寒食節。介之推被晉文公燒死在棉山,後人以當天
禁火吃生冷來紀念。唐朝立春有吃春餅的習俗,藉著立春後冒出的野菜新芽,
淨化身體。從「大蔥、小蒜、韭菜、芸苔、香菜」五種祭春神的生辛,
演變成多種蔬食用麵皮捲著吃的春餅,逐漸發展成閩南潤餅的前身。


薄如蟬翼的鄉愁滋味

閩南潤餅最獨特之處,在於它是冬至、除夕、清明家庭團聚時的食物,
基本上算是家宴。梁實秋在《雅舍談吃》提到,每當家中吃薄餅,
「兒輩輒歡呼不已」,還有「一個孩子保持一次吃七捲的紀錄」的
家宴之樂。如同作家韓良露說,「薄如蟬翼的鄉愁滋味,
是幸福的印記,是家庭千年情感維繫的象徵。」


■ 餅皮,一份白紗包著的禮物

「吃的方法很簡單,把餅平放在大盤子上,抹醬少許。」再放炒過的
「和菜」與「切成細絲的熟菜」捲起來就可以吃了,梁實秋這麼描述
吃潤餅的樂趣。

林語堂次女林太乙回憶自家飯桌趣事,曾說薄餅是「手裡捧著一份
用白紗包著的禮物」,一語道出餅皮的講究。手工做的餅皮,薄卻有彈性,
筋度恰當略帶氣孔,包著餡料才不會濕掉、破掉。

隨著時間包覆,潤餅的內餡跟著「不同城鄉一直演變,內涵也一直更改。」
有的包紅燒肉、有的放麵條。例如盛產蔗糖的台灣南部,除了放花生粉也加糖,
台南還放黃帝豆等。

台灣南部的潤餅偏泉州口味,「屏東超級阿嬤的潤餅廚房」餡料都是分開炒。
黃飛霖/提供


■ 餡料,廈門大鍋煮、泉州分開炒

在廈門,潤餅餡特別重視高麗菜,去菜梗後切成絲,與胡蘿蔔燉煮到爛,
帶著湯汁的大鍋菜餡,讓潤餅濕濕爛爛。講究點的,像林語堂家中的薄餅,
會用蝦仁、香菇及冬筍。據韓良露說,這是「大戶人家的吃法。」

在泉州,潤餅餡料則是分開炒、再層層疊進餅皮中。以胡蘿蔔為主,加青蒜、
香菜、海苔、蔥白或韭菜等。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王連茂說,「泉州潤餅一看
就很有國際觀跟現代養生觀,胡蘿蔔富維他命A、虎苔(海苔)有鉀、
花生富植物蛋白質、香菜可降低血壓。潤餅這樣的食物,就是古代有
世界意識的人創造的fusion food(融合食物)。」


台灣北部偏廈門,南部偏泉州

現在台灣各地吃到的潤餅餡料也大不相同。大致上,北部吃的潤餅偏廈門煮法,
會有飽含湯汁的大鍋菜;南部像泉州,餡料分開烹煮、盛裝。但都加入
台灣各地獨有的飲食習慣,不完全一樣。

 





資料來源: 聯合新聞網 消費流行

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lisa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